导航菜单
网站标志
区桂婵大师简介

区桂婵,1947年生,广东新会人,是石湾动物陶塑大师区乾长女。长期以来,区桂婵从事动物陶塑创作,兼擅人物陶塑创作,刻苦钻研,立志继承父业。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,作品曾在多家报刊发表介绍,创作活动亦为电视媒体报道,2007年广东省博物馆为他们伉俪举办了“刘藕生、区桂婵·啸风合壁—书画陶艺作品展”,受到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。作品为博物馆,民间收藏家及海内外收藏家珍藏。实践多年,她的动物创作及胎毛技法,臻于炉火纯青,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,又有新的发展,石湾传统钤毛技法多施于平整光滑的特点上,但区桂婵技巧的创造提高,还在于能施之于起伏延绵丝缕廻转的造型,加之施釉又具特色并不局限于以前的“胎骨”效果,而是更具立体感。同时,她在风格上继承了区乾大师精雕细琢,形神兼备的特点,并有创造性地发展了现代美感,作品具整体圆润,含蓄质朴之美,形成明、圆、通、利的个人陶塑风格。代表作品有:“啸虎”、“雌雄鸡”、“钤毛胎猫”、“绣眼”、“红釉鹰”、“水牛”、“金丝猫”等。

2008年领衔广东省人事厅颁予高级工艺美术师资格。

“胎毛技法”相传始创于清代中后期,由于不以釉彩为饰,主要靠整体造型和胎骨上的立体效果来表现作者的创作意念,采用这种技法,出毛前要把胎骨表面搧亮,然后在上面用工具一丝丝一缕缕地把毛刻印出来,犹如传统的工笔中国画,因此此技法能表现不同的动物的毛发纹理,甚至是同一动物的不同部位的细致特征,能将各种动物或温驯,或敏锐,或机灵,或威猛的各种特点充分表现出来。当代陶塑名家区乾塑造的喜鹊、八哥、鹌鹑等都有独到的技艺,以其细腻、传神的写实手法著称,胎毛技法的运用更得到进一步发展,动物作品也因为这种技法更加惟妙惟肖。

经过多年的提炼和改进,胎毛技法的艺术水准得到了提高,成为石湾陶塑的一种独特手法。2006年,“石湾陶塑技艺”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胎毛技法正是其中之一,这使此技法得以更好地保护、传承和发展。


春江水暖 区桂婵作品 年代:2013年        2013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。


喜上加喜 区桂婵作品 年代:2012年

作品大胆地采用胎毛与釉彩结合的方法,使这对喜鹊更加精彩夺目。喜鹊梅花寓以“喜上眉梢”、“喜上加喜”之意,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长久为人喜闻乐见的主题。

>
富态雍容 区桂婵作品 年代:2013年

作品既突出了石湾陶塑形神兼备的优点,更运用了这个胎毛技法中已鲜见的“单批啄毛”。这件佳作塑造出这只折耳猫的纯良安逸,令人欣赏之间顿生爱意。

区桂婵大师在雅昌的个人官网
脚注信息
佛山市禅城区至法艺术工作室 Copyright(C)2015-2020      粤ICP备17052842号-1
脚注栏目
图片
图片